近年来,榆树市坚持高产高效、生态发展的方向,走科技育农之路,抢占发展现代农业先机,进一步做强做优现代农业,争做现代农业“排头兵”。“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天下第一粮仓”榆树正在中华大地上谱写着一个又一个辉煌篇章。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夯实富民强市之基
榆树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吉林省中北部、松辽平原北端,处于长春、吉林、哈尔滨三市构成的三角区中心,幅员面积47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1万公顷,全市人口125.5万,农业人口102.8万。辖有五棵树经济开发区和环城工业集中区,24个乡镇,4个市区街道办事处,388个行政村,3883个村民小组。
榆树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市)之一,盛产玉米、水稻、大豆、高粱,素有“粮豆之乡”“天下第一粮仓”的美誉。近年来,粮食产量保持70亿斤阶段性水平,占全国的1/170、吉林省的1/10、长春市的1/3,商品量和商品率居全国县(市)前列。
近年来,榆树市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33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26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5%,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始终稳定在500万亩以上。相继实施卡岔河清淤、“引松入榆”等水利工程,提高防洪灌溉能力。
积极推行农业绿色发展方式,全力保护黑土地这一宝贵资源,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通过实施黑土地保护、米豆轮作、保护性耕作、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实现“藏粮于地”。提高作业保障水平,每年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亿元以上。人工防雹、人工增雨等防灾减灾措施实现全覆盖。
提高粮食增值能力。实现粮食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既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举措,又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榆树市依托丰富的粮食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突出集群发展,中粮生化、吉粮天裕、京粮集团、华泽集团、泰国正大等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落户榆树、健康发展,全市年加工转化粮食200万吨,农民种粮积极性日益高涨。突出链条延伸,做大做强玉米化工、稻米加工、生物制药、畜禽加工、白酒酿造五大农业产业体系,重点推进玉米、水稻等产业链条延伸,壮大领军型加工企业,打造全省粮菜畜加工转化的榆树样板。
突出品牌建设,通过举办推介大会、新闻发布会和参加展会等方式对榆树农产品全方位宣传推介,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榆树玉米被认定为“中国好粮油”,榆树大米被评为全省惟一的“全国十大区域公用品牌”。榆树大米、杂粮等农产品通过安厨、坤泰电商平台实现网上销售。目前,榆树农产品远销到江苏、浙江、海南等省市,进驻全国600多家大中型超市,拓宽了销路,打响了榆树牌,提高了附加值,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提高规模经营能力筑牢兴农之根
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激发农业生产内生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要。近年来,榆树市在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以吉林省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为主导的土地托管经营模式,并不断发展壮大。2018年,榆树市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到280万亩,其中,托管经营面积达到125万亩,占规模经营面积的44.6%。
加强探索实践新模式,榆树市鼓励支持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民致富带头人,领办创办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实现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市场信息资源共享,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益。形成了具有榆树特色的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股份合作、统种分管、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
榆树市整合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黑土地保护资金、秸秆“五化”利用资金、新型经营主体扶持资金、结构调整资金,有重点地向创新型经营主体及示范引领作用强的土地托管经营主体倾斜,每年落实新型经营主体扶持资金2000万元以上。在培育土地托管经营主体上,实施了“五个优先”政策,即:大型农机具购置优先、农业基础设施改造项目优先、科技增产措施优先、农技服务优先、农业担保贷款优先,为土地托管经营主体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此外,榆树市还与银信部门合作创新推出农户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贷款、农业专业合作社贷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贷款等新的贷款品种,每年可为托管类型的新型经营主体投放信贷资金8亿元以上,为土地托管经营主体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近年来,榆树市面向全市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转变培训方式、转变实训方式、转变服务方式,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875名,其中,培育土地托管类型经营主体1721名,使他们通过系统地学和走出去看,成为了有理念、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土地托管经营主体的发展增加了能力。
今年1月12日,榆树市大川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经验做法,在清华大学“三农论坛”上作主旨发言,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
提高科技增产能力 开启强农富民之路
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榆树市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从拼资源、拼消耗的发展方式向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强化农技推广资金保障,每年投资2000万元,对玉米螟、水稻稻瘟病等重大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投资360万元,扶持成立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12家,提升重大病虫害社会化防控能力。
强化农业新技术示范引领,投资1.13亿元,建设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1个、示范基地24个、万亩高产示范片30个,良种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水田标准化育秧等技术实现了全覆盖。强化农业科技普及应用,每年举办农民科技节、农技推广现场会、农民科技培训班等活动90余次,培训农民近10万人次,普及了农技知识,提高了农民技能,增强了农民运用农业新技术、新模式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水平整体提升,实现了“藏粮于技”。
从2010年榆树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榆树市加大了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力度,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用足用好各项政策支持,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使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助推农民增产增收。通过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机制,调动了市乡两级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下乡开展跟踪服务,拉近了科技人员与广大农民的距离,解决了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为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开展好试验示范带动农民增产增收。通过在市里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在乡镇建立试验示范田,农机农艺结合,创新农业技术,选育优良品种,树立样板田,增强农业科技推广的作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建立了1951亩的试验示范田,设立了9个试验示范功能区,开展选育品种、品种展示、品种对比试验、肥料试验、农药试验、种植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试验示范,为榆树市农业生产选育出高产优质品种,促进玉米品种更新换代,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的孵化基地。在五棵树镇建立了1500亩以上的高标准示范田,为全市农业生产实现优质高产高效树立样板。在24个乡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建立试验示范田,实现农机农艺结合,为当地推广应用新技术树立样板。搞好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保障农民增产增收。
开展市乡村三级培训,通过举办骨干培训班、广播电视讲座、巡回报告、发放技术资料等方式全方位开展对广大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和科技服务。在科技培训上,常抓不懈,为实现粮食生产增产增收起到了保证作用。
普及农业机械化挖掘粮食增产之源
2015年末,榆树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72.4万千瓦,比上年增加19.4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48015台,配套农具保有量达到14万台(件);水稻插秧机保有量3438台,玉米收获机达到3178台,水稻收割机1091台。实现机械播种面积达30.3万公顷,占播种面积的95%;除保护性耕作地块,全部实现了机械耕整地,机收玉米面积达到21.4万公顷,机收水稻面积达到7万公顷,保护性耕作面积8万公顷。农业生产中的后勤加工、场上作业等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
在全程农机化工程建设初期,榆树市农作物种植结构、机械作业等实际情况,按照“因地制宜、优先发展、梯次推进,整合资源、民办公助,标准化建设、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合理规划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点的布局,避免了在同一区域内,农机具过于集中,作业面积无法保证,机车闲置或利用率降低的现象。在规划布局上,以村为单位,每个村最多只能发展一个农机大户或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在示范点的确定上,选择经济基础较好,农机化作业水平较高,群众对农机作业认识较高的村,作为全程农业机械化工程建设示范点。2007到2009年,全市建设农机化示范点300个,示范面积120万亩。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全程农机化工程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从初期的点上示范逐步向全面发展方向过渡。近五年是榆树市农机化发展速度最快,也是全程农机化工程建设效果最好的一个阶段。短短的五年间,无论是农机总动力,还是拖拉机保有量,都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特别是玉米机收水平,由2009年的不足11%增长到60%,年均增长幅度接近10%。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榆树市建成高标准农田247万亩,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3%。建成蔬菜园区104个,棚膜蔬菜发展到6.9万亩,园艺特产业实现产值78亿元。建成标准化牧业小区806个,畜禽饲养量居吉林省县(市)之首,牧业产值实现65亿元。五棵树镇汉夏黄牛交易市场、弓棚镇生猪交易市场远近闻名,是国内重要的黄牛、生猪集散地。榆树市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市),无疫区建设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吉林省首家“种养结合整市(县)推进一体化项目试点县”。
黑土地正在兴起的是一场悄然的依靠科技捍卫粮食生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土地革命,在这片世界上仅存的三大黄金玉米带上,榆树百万儿女正在为建设吉林省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打造“四大基地”,建设和谐美丽的新榆树而努力奋斗着。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