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始终锚定“一个中心、四个强市”战略目标,坚定信心、迎接挑战、加压奋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综合
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004231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074231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439077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工业增加值实现200812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4%,建筑业增加值实现240025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5.4%;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1490923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发展到35.8:14.6:49.6。
农业
2024年,全市总播种面积383024公顷,其中:粮豆薯播种面积373334公顷。玉米播种面积300518公顷,水稻播种面积58933公顷,高粱播种面积34公顷,豆类播种面积12671公顷,其中:大豆播种面积12649公顷,薯类播种面积1178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9690公顷,其中:蔬菜播种面积4971公顷,瓜果类播种面积252公顷,烤烟播种面积125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3189457吨,其中:玉米2605004吨,水稻536562吨,高粱227吨,薯类8720吨,豆类38944吨,其中:大豆38898吨。
农业总产值实现2049054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827921万元,林业产值7828万元,牧业产值1131384万元,渔业产值15816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6105万元。
2024年末,全市生猪存栏762350头,牛存栏206401头,羊存栏44590只,禽存栏13156.3千只。奶类总产量13480吨,禽蛋总产量62251吨,肉类总产量377092吨。
工业和建筑业
2024年,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实现200812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户,总产值实现930399万元,比上年增长4.1%。
2024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实现240025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5.4%。全市资质建筑企业19户,总产值实现94084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
202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655394万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11500万元,比上年下降4.5%,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60464万元,比上年下降66.4%。
交通运输业
2024年,客运公交化改造稳步实施、特色定制客运服务全面铺开,长榆高速项目扎实推进。黑大公路52公里改造工程竣工通车、舒陶等国省干线80公里中修高质效完工,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674公里,城乡交通路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春至榆树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扎实推进,计划2026年10月31日竣工通车。改造危桥136座2301延长米,建设维修涵洞910道6707延长米。全市行政村、自然屯通硬化路率达到100%。定制客运专线达到7条,新增公交化线路7条。大力推进“旗E春城”工作,新能源出租车累计达到202辆。
国内贸易
202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653795万元,比上年增长4.8%,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86257万元,同比增长42.7%。
财政、金融
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总计1178319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154912万元,比上年增长27.5%,市本级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04698万元,比上年增长16.4%。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合计981470万元,比上年增长12.1%。
2024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11.6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4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42亿元,比上年增长7%。
文化体育事业
文体事业亮点纷呈,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承办榆树市首届二人转大赛,组织“欢欢喜喜过大年”东北二人转、东北传统秧歌展演,精心组织书画展等“文化惠民”活动40余场。荣获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最佳展示奖金奖”。富越滑雪场荣获“趣长春 不猫冬”第二届“长春十大冰雪喜乐地入围奖”。争取上级专项资金480万元,高标准完成体育场更新改造工程。成功举办“蓝兴杯”半程马拉松及10公里健康跑活动,以及滑雪比赛、象棋赛、乒乓球赛、机关羽毛球赛、机关气排球赛等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培育省、市乡村旅游重点村,做强4A级景区榆树钱酒文化庄园等旅游基地,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教育和卫生
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秉持“五育并举”综合育人的教育理念,加大课堂教学研讨力度,深入实施劳动教育、科技教育和思政课改革,扎实开展“十佳课”评选、送课下乡等主题教研活动,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师德师风建设扎实开展。落实德育为先理念,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目标,扎实开展第九届“诗词咏流传”青少年国学盛典、第二届中小学“时事新闻课”主持人大赛等活动,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教育。通过特岗计划招聘教师182人、“三支一扶”4人、签约“强师计划”9人,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2024年高考,考入985院校112人,考入211院校191人。教育教学质量继续保持省内一流、长春领先位置。
医疗水平稳步提升,医疗服务更加优质。充分发挥县域3个医共体牵头医院“龙头”作用,持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进一步完善医共体管理体系和运行新机制。积极链接省市高端医疗资源,救治能力、处突能力、监测检测能力、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市内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行“一次就诊只挂一次号”一号管三天模式。由市医院、中医院、保健院为牵头单位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开展对口帮扶、送医下乡义诊等活动,建立医务人员向基层持续流动的长效机制。市疾控中心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能力提升项目视频会商系统与国家互通互联部署完成。制定《榆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职责分工和日常工作制度》《榆树市村卫生室管理实施细则》,明确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日常管理要求和乡村医生工作职责。
人口和人民生活
2024年末,全市总人口达到1172990人,其中:农业人口981522人。全市总户数414633户。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2.2‰。
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33042元,比上年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2065元,比上年增长7.1%。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深化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民生福祉稳步增进。充分发挥全市各类事业单位人才需求的岗位创造作用和人力资源市场对各类用工单位的就业岗位开发职能,扎实推进城镇新增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全年开发编制内就业岗位492个,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648个,开发城镇就业岗位5050个。城镇新增就业355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415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393人。新增就业帮扶车间6个,带动就业360人。新建返乡下乡创业基地3家,带动创业142人,吸纳就业318人。发放创业贷款1420万元。完成就业创业技能培训1450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46万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67亿元。残疾人“两项补贴”实现全覆盖。民政救助资金精准救助特殊群体5.77万人。122名在榆树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享受到租房和生活补贴政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养老保险参保率动态保持在95%以上。
生态环境保护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守生态环境安全底线,以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管控措施。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完成了对建成区内11台燃煤采暖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加强水污染防治,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3个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改到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编辑:王静波 复审:范晓光 终审:樊德军